我从亲身体验出发,问车主们几个问题,看是否会有共鸣:
1.从去年冬天开始,只要出现蔚来(车)的负面舆情,就会又朋友主动转发给你,一副同情的表情;
2.一旦你为蔚来汽车辩驳什么,就有例如“蔚来水军”、“京蔚军来了”、“被洗脑了”、“病得不轻”、“智商该充值了”的言论反馈,可怕的是这些言论并不是来自于KOL,而是普通的网民;
3.你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中分享、夸奖、推荐ES8或ES6的时候,下方或群里依然会有上述类似评论,几次往复后,在蔚来又有活动和新闻时,你在是否分享和推荐时,会犹豫,会做选择,而不是原来那个想发就发的自己。
上述景象,对于一家致力于高端品牌打造,重视用户体验、关注和培养社群、期待口碑营销、用户带来用户的新势力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艰窘的情境。
一、舆情的成因和主体分类
有心的观察者会注意到,电子消费品、汽车、大文娱是目前网民和自媒体仅有的几个线上言论度自由度较高的领域,也是自媒体白热化竞争的领域,亦成了网民喜闻乐见的消遣,随着经济下行趋势显现,很多行业的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各类口水战、KOL营销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绝不会仅仅随着你的产品力的改进和服务完善而变少。类型化区分负面舆情的主体和成因,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职业公关公司,这种类型的主体通常受聘于同业经营者或竞争对手,往往会以集结水军、KOL(关键意见领袖)的方式,在某个或多个媒体平台中发表对评论内容涉及主体及产品不利的负面言论。
第二、互联网自媒体用户,此类用户根据其发表言论获得的最终收益可分为两种。一种主体通常设立有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如新浪微博、百家号、搜狐号、微信公众号等,且都是在相关行业中有一定名气的评论人,甚至是自媒体平台中的大V级用户。其不依附于任何一个企业或厂商,会向行业内名气较高、热议较多的企业及其产品“下手”,意图通过大量、持续发表负面言论的形式影响毫不知情的消费者对评论产品的认知,改变舆论导向,甚至影响评论产品的销量和被评论企业的声誉。使被评论企业或厂商不得不主动寻求言论发表者进行有偿和解,本质上属于靠碰瓷拿广告赞助。
第三、上述互联网自媒体用户的第二种,其对言论发表较第一种稍有缓和,其发文的目的主要是吸引粉丝关注,提交文章点击率,从而打响自身知名度,提高市场影响力、流量和自身估值。
二、蔚来应对失当的地方
从我的观察看,蔚来的负面舆情主要集中于续航能力、车机系统稳定性、车辆安全性、企业宣传兑现情况和企业经营情况五个方面。有些是ES8产品的定型选择问题,有些是可完善的阶段性缺陷,有些是以点带面的偏颇之言,有的是商业决策的考虑。
商业决策的争议并不需要太多的在意,就像李斌总所言,蔚来在过去三年内打造了三款量产车,一款赛道车,一款超跑车,一款概念车,核心竞争力的全面追求,全球化布局,都导致初期的成本过高,这是正常的问题。
而ES而ES8的定位(长板性能配置和短板续航都异常明显)注定其是一款争议车型,而不是水桶产品,所以其有两边倒的争议是正常的,从营销角度看,甚至是好事。当然需要总结的教训是:是否将厂商的解决方案(换电)能有效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过于自信了,或者说没有充分评估到用户对续航是如此焦虑(或者说媒体营造的续航焦虑的影响力有如此之大)。还要考虑的是:解决ES8大小电池一致性问题要比多上ES6一条生产线的成本更高?在我看来,如果ES8能解决大小电池一致性的问题是可以同时兼顾长续航和换电策略,甚至根本不需要ES6的新产品线存在(可以用五座、简配的ES8建构更有性价比的下方市场),而可以直接上长续航的高端轿车产品线。产品线的简单会简化服务流程和减少后续出现的更多问题。
言归正传,上述有很多问题原本都可以控制在正常的争论范围之内,但是我们都看到,随着几个事件的演进,在短短2、3个月之内,负面舆情的累积到了贬损商誉和打击车主自信的程度。
从我的观察看,蔚来在舆情应对的公关上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好:
1.缺乏主动性的测评,而是事后被动性的解释
可能是处于对比广告合法性的担心,和对产品力的自信,或者是时间精力用于海外团队整合和产能和交付能力提升上了,对于ES8的缺乏官方的直观的正向测评和对比测评,也缺失了对车主和公众的预期管理。当出现了有意营造的高速续航、冬季续航的负面舆情后,被动性的解释难以被关注。比如G2换电站贯通,特斯拉M3交付后,为什么从北京到上海的飞机、高铁、ES8、油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的速度比拼变成了第三方的事情?这是一个官方借助G2换电体系宣传换电实用性和弱化续航焦虑的绝佳展示机会的错失。
2.缺少对部分KOL的依法维权,树立体面和坚硬的形象
从我代理的经验上看,不管是小米、链家、腾讯、还是一些传统汽车厂商,都很重视对自身名誉权的维护。李斌总的性格平静温和,他主张的“世界并不欠我们一个理解……专注在目标与行动上,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自己,既要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我非常认同,接受批评、完善自己是最重要的内功建设。
但如前但如前所述,在舆论环境和经济下行趋势不改的情势下,各类口水战、KOL营销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绝不会仅仅随着你的产品力的改进和服务完善而变少。这一点蔚来需要向华为学习,一手抓研发和产品,一手抓营销和公关,两手都要硬。
就我对负面舆情的分析来看,有相当多的文章已经达到了司法实践中足以认定“侮辱”与“诽谤”进而的构成侵害名誉权或诋毁商誉的标准。
依法维权并非打压言论,而是关乎企业和车主的自身合法权益,蔚来的车主均是中产阶级的代表,这个阶级的代表有足够的法律意识,并维持自身体面和坚硬内核的需求。在这一点上,马斯克敢于硬刚的性格便值得点赞,这也是他为什么得到科技界、投资界、中产阶级喜爱的重要原因,除了tesla的产品力以外,精神层面的认同有时候会更加直击人心。
3.更欠缺的是把负面的变正面营销的能力
借力打力,把坏事变好事,把负面的变正面营销的能力是非常稀缺的,但是只要把握成功一次,都会成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蔚来其实有一次机会,便是长安街趴窝升级事件。该事件的影响力足够,我身边便有大量的朋友询问我真实性,但是官方最终的处理方式仍然是被动解释。在我看来,这是一次绝佳的对FOTA概念的宣传和教育用户的机会,和对蔚来FOTA能力的介绍和展示,以改变此前部分媒体和公众对蔚来的软件稳定性和半成品的印象——“哦,原来可以像手机一样不停在线升级”——不要笑,有90%以上的国人并不了解这一点,而他们全是潜在用户。
夜深了夜深了,我有感而发、赶著此文,其实是因为又发生了自媒体侮辱蔚来及车主的事件,又发生了蔚来公关应对并不得当(车主们普遍不满意,但该自媒体很满意)的情况;其实我在二月份便给李斌总撰写了一封重视舆情应对的邮件建议因为不了解邮箱地址自以为是“bin.li”的前缀而未果。
我是执业律师,更是车主,我的名(林蔚)是你的姓(蔚来),李斌总亦是我的北大校友,这些都让我对这家公司有更多的关切与期许。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希望蔚来在提升产品力和保持服务能力的同时,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更加成熟和富有经验,这才是一个有互联网基因公司的应有本领。
加电!
我是3752号创世版车主,一名律师,保守的职业性格导致我在社区发言及发表此刻的频率较低,通常会避免过激或立场鲜明的言论。同时我的职业领域专注于互联网和竞争法,非常熟络当下互联网及与竞争相关的争议问题,也代理了不少知名案件。个人看来,蔚来是一个值得典型的案例,在塑造高端国产产品和品牌形象的过程中,交织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中不乏隐忧。